冒名顶替入学的法律责任将被明确:撤销学位、开除公职 | 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如果不想与我们失联,可以将“科研圈”设为星标。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高等教育
冒名顶替入学的法律责任将被明确:撤销学位、开除公职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消息,1 月 20 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新华社)
· 新冠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已启动新冠变异毒株国家保藏与共享工作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1 月 19 日发布的消息,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已经启动由广东省疾控中心分离的 501Y.V2 南非突变株(以下简称突变株)国家保藏与共享工作。通过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与广东省疾控中心密切合作,经复核,并给予国家保藏唯一标号 NPRC 2.062100001 入库后,中国疾控中心随即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科研单位,以及国家病毒资源库、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毒株。相关单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突变株,为迅速启动全国科研联合攻关,评价现有诊断试剂、疫苗研发、动物模型,并为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可能性提供了支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然》呼吁制定新冠病毒突变株的新命名准则,避免地域污名化风险
1 月 19 日,《自然》(Nature)发表社论称,世界迫切地需要一个单一的新冠病毒变种命名系统。1 月 12 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有关新冠病毒变种命名准则的会议。由于目前尚未达成一致的命名系统,对各种变种的命名十分混乱。社论提到,曾经常用的,将病毒性疾病与其首次爆发的地貌、地区、人民或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命名法(如“中东呼吸道综合征”或“寨卡病毒”)会带来将该地污名化的后果,因此世卫组织在 6 年前提出准则,终止了这一做法。然而,缺乏约定俗成命名系统的现状会妨碍命名的一致性,这对流行病学家等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阻碍。据称,鉴于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冠病毒变种,世卫组织正在与研究人员合作,尽快商定一个更有意义和通用的命名系统。(Nature)
· 药物研发
大麻的非精神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杀菌作用
用细菌画出的大麻二酚分子式。图片来源:Institute for Molecular Bioscienc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大麻中的主要非精神活性成分大麻二酚(CBD)首次被证明可以杀死导致淋病、脑膜炎和军团病的细菌。CBD 通过分解生物膜-细菌的粘稠堆积,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并杀死多种细菌。新研究首次证明,CBD 可以选择性地杀死部分类型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包括 “紧急威胁”病原体淋病奈瑟菌。CBD 还对更多类型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有效,包括具高度耐药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这项研究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 Botanix 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其医用前景或包括促成 60 年来第一种新抗生素的研发,对于治疗抗药性细菌有重要作用。Botanix 将把 CBD 外用制剂推进到临床试验中,用于手术前除杀 MRSA。研究人员称,2a 期临床结果预计将于今年年初公布。该研究于 1 月 19 日发表在《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昆士兰大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
· 基因编辑
国内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获批,针对 β 地中海贫血治疗
1 月 18 日,博雅辑因(Edigene)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批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 β 地中海贫血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疗法产品 ET-01 的临床试验申请,这也是国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
ET-01 通用名为 CRISPR/Cas9 基因修饰 BCL11A 红系增强子的自体 CD34+ 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通过采集患者自体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富集 CD34+ 细胞群后,用 CRISPR/Cas9 系统编辑 BCL11A 基因的红系增强子制成 ET-01 原液。此次获批开展的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的、单臂临床研究,该项研究将在输血依赖型 β 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评价 ET-01 单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博雅辑因)
· 太阳物理
NASA 首次观测到太阳羽流的细节,有助于探索太阳风的形成
据美国航天局(NASA)的消息,一项新研究将 NASA 的观测数据与尖端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首次观察到了太阳羽流的细小结构。该研究显示,太阳羽流是由许多细丝状子结构组成,这些细小结构承担了大部分的羽流发射(plume emission),并且这些细小结构可能是太阳风扰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太阳大气如何转变为太阳风这个问题。相关成果于 1 月 20 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NASA,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神经科学
脑细胞网络能为神经元提供能量
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红色染料会流向少突胶质细胞(绿色)。图片来源:Group Steinhäuser; from: Cerebral Cortex, January 2018;28: 213-222; doi: 10.1093/cercor/bhw368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丘脑中,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和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会形成巨大的耦合网络,这些神经胶质网络对于神经元的能量供应至关重要。此外,少突胶质细胞会协助星形胶质细胞将代谢物向突触后转移。这个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大脑中信号处理所涉及的过程,也可能为少突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这项研究于 1 月 19 日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波恩大学,Cell Reports)
· 量子网络
我国无人机量子组网研究取得新突破
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将两架无人机编组,通过光学中继,在相距 1 千米的两个地面站之间实现了纠缠光子分发,显示出多节点移动量子组网的可行性,标志着量子网络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通讯作者之一谢臻达表示,新成果证明了移动量子组网的可行性,希望未来可以用高空巡航无人机建立距离 300 公里以上的量子链路,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负责城市和农村的小范围量子通信,充分利用无人机编组的灵活性,搭建移动量子网络。(新华社,南京大学,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古生物学
研究者还原了恐龙的泄殖腔:外缘富含黑色素,可能分布有麝香腺
图片来源:论文
近日,一组英美学者共同重构了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泄殖腔与开口区域的三维构造,并将这一区域与现存的脊椎动物——鳄亚科(Crocodylinae)和短吻鳄科(Alligator)进行了对比。相关论文发表于 1 月 19 日发表于《现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研究人员发现,鹦鹉嘴龙的泄殖腔富含黑色素,其功能可能是用来呈现并展示视觉信号的,类似狒狒的屁股与某些蝾螈的泄殖腔开口。他们推测这一区域还有可能像现存鳄鱼一样分布有麝香腺。这类腺体可以用来传递嗅觉信号。研究者曾对这批化石标本进行过描述,并且提到了标本中完好的保存着泄殖腔以及相关区域,但作者在新论文中表示,之前的研究对泄殖腔细节上的重构是错误的。(Current Biology,布里斯托大学)
· 学术出版
同行评议国际期刊《表型组学》(Phenomics)创刊
据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1 月 18 日消息,由该研究院与国际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合作创办的同行评审国际期刊《表型组学》(Phenomics)于 1 月 11 日正式开刊,该期刊聚焦表型组学前沿研究,由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人类遗传学家金力担任主编,每年发行 6 期,第一期将于 2021 年 1 月正式上线,创刊前两年(2021-2022 年)所收录的文章可免费访问,无需订阅。
根据《科技日报》的报道,表型组学的概念最早于 1996 年提出,用以描述表型测量。表型是由基因、表观遗传学、共生微生物、饮食和环境暴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可测量特征,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运用高通量方法进行深度表型测量已在人类和模型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药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统发育和疾病基因组学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科技日报)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改变地球热带地区降雨带的位置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团队对热带辐合带(ITCZ)即热带地区降雨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利用了 27 个最先进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直至本世纪末这一气候带在亚洲东部以及印度洋地区将会向北迁移,在太平洋东部以及大西洋地区则可能会向南移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赤道不同地区大气能量传递情况存在差异,而这一差异正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论文作者表示,该气候带覆盖着地球二分之三的区域,它的偏移将会对全世界的水供应以及粮食生产产生连带效应。相关研究于 1 月 18 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Nature Climate Change)
· 疫情通报
1 月 19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03 例,其中本土病例 88 例(吉林 46 例,河北 19 例,黑龙江 16 例,北京 7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1 月 19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03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5 例(上海 4 例,广东 3 例,浙江 2 例,四川 2 例,陕西 2 例,天津 1 例,福建 1 例),本土病例 88 例(吉林 46 例,河北 19 例,黑龙江 16 例,北京 7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58 例(境外输入 15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39 例(无境外输入)。截至 1 月 19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8557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5 例。
根据吉林省卫健委通报,1 月 19 日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46 例(长春市 10 例,通化市 36 例),其中 34 例系由此前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7 例(通化市 7 例)。
根据河北省卫健委通报,1 月 19 日河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19 例,其中石家庄市报告 13 例(4 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邢台市报告 6 例;全省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 5 例,其中石家庄市报告 4 例,廊坊市报告 1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2021 年 1 月 19 日 18:44(北京时间 1 月 20 日 01:44),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312,202 例,新增死亡病例 8,316 例:其中英国新增确诊病例 37,535 例,新增死亡病例 599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33,040 例,新增死亡病例 551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94,124,612 例,累计死亡病例 2,034,527 例。(国家卫健委、吉林省卫健委、河北省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谢一璇、郑蕴仪、许楚楚、全季康、陈梦圆、魏潇
编辑: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